哪里有人,哪里就有江湖,所谓的江湖在现代互联网看来,实际就是流量,社交电商b发的时代,开篇我们来聊聊微信的那些事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,熟悉微信的规则是很有必要的,无论是裂变,主动添加,被动引流,都需要一个流量载体,微信个人号、公众号、微信群,唯一没变的是微信个人号,微信个人号是微信商业的开始,希望凭借此文,让广大读者从对微信基础部分有一个深度的认识。一个粘性高的5000人个人微信号=一个3w粉丝的订阅号。订阅号–打开率低、社群–生命周期短、服务号–掉粉率高,三个载体都是单次存活,举个栗子,有50w用户在微信个人号上,你想做一个1w的订阅号容易么?你想做一个1w的服务号容易么?你想做一个500人的社群容易么?对,很容易,只需针对于50w用户去做点对点分发,用户即到达了另一个载体并且还留存在你原始的载体。 |
01、7大规则4大判定指标目前,封号已经成为微信的常态。微信法务团队的7大规则分别为:真实、合法、善意、拒绝骚扰、开放、负责、尊重权益
微信法务的4种判定指标分别是:用户举报、人工审核、样本库、技术拦截而微信的机器审查机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ai程序,任何目前确定的方式在下一秒都会失效。隐形的衡量标准,只能根据大量测试出来的数据,来做相应的归纳总结,比如每个微信号日被动主动添加人数上限,判定营销号的好友数量上限等。02、4大指数5大参考数值网上很多养号资料中介绍的防封行为都比较简单,而雷同。你按照资料、文档的标准去注册、养号,最后封号了,找不到任何原因。凡是有规律的注册或养号,行为必定是同质化的,打破规律,是注册、养号的核心关键词。比如注册间隔时间,注册手机,号段,发圈时间,这些为什么都会找标准呢,没有标准的你就按正常人的操作去做。这样你就真正的做到了:正常用户行为微信变化的四大指数分别是:年龄指数、地域指数、性别指数、身份指数;然后每个指数对应五个重要的参考数值,好友率、打开率、互动率、使用时长、朋友圈使用规范。想要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,必须根据指数来操作。所有的指数不能单独拆开来看,要组合在一起。比如地区指数、年龄指数和标签指数不同的用户,打开率和使用时长是不一样的。举个例子:一二线的80后,发红包的频率和四五线的80后发红包频率是不一样的。每个指数对应的用户行为分别是。1、年龄指数:年龄段主要分为80-90后,95后,70后,60后。不同的年龄,对应的行为和数据是有区别的。如果你新注册的号,年龄段是80后,那么我们在注册前通讯录的名单数量至少在300人以上。这个数据不是随便猜测的,而是有社会工作关系的80后,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,平均来说是高于这个数的。除了通讯录的数量,还有打开率、使用时长、喜好偏差等等。 80后和90后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,平均是30次以上。2、地区指数:一二线城市,三四五六线城市。举例:一线城市用户是微信里办公主力,所以更多的行为是以工作为主的,对接工作、转账交易、收发文件等等,加的群多是工作、行业、学习群;三线城市的用户,生活比工作稍多,加的群大多数是家长、聊天、本地生活群等。3、性别指数:男,女。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,更多的区别体现在内容的喜好上。男性用户喜欢关注新闻资讯类,女性用户喜欢关注情感娱乐类。4、身份指数:职业,学历等。身份指数也可以理解为标签,比如职业,学历,单身,已婚,宝妈等等。我用熟悉的宝妈群体来举例,从打开率和使用时长来说,宝妈因为要带宝宝,所以时间比其他人更碎片化。打开的频率高,但是使用时长短。然后宝妈的上线高峰期也比较其他群体的用户要集中,一般都是20-22点,宝宝睡着之后,才会有比较多的时间上线。朋友圈更喜欢的是晒娃,关注育儿类、情感娱乐、读书等内容。从每个指数去对应5个数值:1、打开率: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。2、使用时长: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。3、好友率:互通率是指通讯录和微信好友的比率,假如通讯录里有500人,一个好友都没有,直接列入异常。4、互动率:单向、双向、新加好友与回应度、回应内容等。5、朋友圈使用规范:合法、拒绝骚扰、内容、形式、频率、行为等。指数是微信审核里的硬指标,只有把四个指数和以下五个数值组合在一起,才能做到模拟真正的用户行为。
发布者:微信解封平台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eryiw.com/2407.html